关于八达
产品搜索
文章详细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四季度外贸环境警钟频起
发布时间:2011.10.12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四季度外贸环境警钟频起
 

    昨天,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日发布了“2011年第三季度跨采信心指数”,受欧债等外围市场的多重危机影响,各项指数均出现下滑。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总裁解震、《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王泠一在接受晚报记者专访时也对四季度的外贸形势做出了不乐观的判断。

  美欧日三巨头同时陷低谷

数据显示,三季度跨国采购指数为67.43,其中工业品跨国采购指数为67.22,消费品跨国采购指数为69.05,相比上季度均有所下降,这表明本季度在华采购发展相较上季度有所下降。本次指数总共选取了200家跨国在华采购机构为样本。

  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总裁解震指出,本季度工业品和消费品跨采指数双双下降,每个问题的扩散系数也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从外部环境而言,国际经济形式持续萧条。美国虽然通过了债务上限议案,但随即遭遇标普降级事件,失业率维持高位,财政赤字再创新高。欧洲增长停滞,欧债危机迟迟未得到解决。日本面临日币大幅升值,生产消费持续低迷,财政状况恶化。全球经济疲软造成我国出口外部环境持续恶化。 ”

  从内部环境而言,国内依然面临持续性的通胀压力,造成劳动力、物流及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企业负担加重。同时,紧缩的财政政策也造成企业融资困难。

  跨采中心总经理助理何涛告诉记者,由于外围经济环境不利,部分采购商已经开始调整策略,最明显的就是采购量下降、库存上升 (见表)。 “从弊端看,此次德国、美国这两个最大市场出现萎缩,加上日本震后需求也不如想象的大,肯定会对中国供应商产生影响;从利处看,终端市场竞争激烈将迫使这些发达经济体选择成本更低的市场,国内企业也有优势。 ”何涛坦言,整体上不利因素更大一点,所以对四季度的外贸形势堪忧。

  从国内企业的应对之道来看,何涛认为,应尽可能减少对境外市场的依赖,转向内需市场,此外,还可以开拓包括东南亚、南非等在内的新兴市场,那里有大量的基建工程需求。

  危机三周年再刮“宽松风”

  “虽然今年已经是金融危机的第三年了,但危机并不会轻易结束。 ”《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王泠一博士向记者披露了一组数据

  今年1至8月,外贸总额为23525亿美元,接近去年前10个月的贸易量,同比增25.4%,其中出口增23.6%,进口增幅为27.5%。 “仅从数字上看,这份答卷还是令人满意的,今年以来,我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市场保持出口增速,对发达国家则进口增长明显。 ”王泠一指出,我国的外贸环境及各种配套设施等比较完备,使得今年前8个月的数据不俗。

  “三季度跨采指数的下滑其实反映出国内企业的三大问题。 ”王泠一认为,第一是我国的外贸依赖度太高,达70%,沿海身份甚至高达100%,而在上一波金融危机中深受打击的韩国外贸依赖度是82%。过高的依赖度使得外围市场有波动时,企业所受的影响非常大。

  其次是我国企业的出口增加值不大、产业链过短。在诸多企业中,初加工、代工等低端制造还是占了很大比值。 “所以在遇到危机的时候,对民生影响很大,老百姓就业、收入都会受到冲击。 ”王泠一表示。

  此外,他坦言,近期世界三大板块同时“告急”,也使得企业外贸信心不足。从种种迹象来看四季度经济形势堪忧。对于后市走向,王泠一建议关注几方面一看世行和国际货币组织与欧盟之间的谈判,能否在1个月之内达成共识;二看德国是否同意援助希腊,希腊是否愿意进行财政紧缩;三看美国4470亿的就业方案能否获批,如果通过,其有利效应有望在圣诞假日前体现出来。

  “今年恰逢跨采大会成立十周年,也是中国入世十周年,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相比,中国企业更多地受到了外围市场的影响。所以必须对这些外部形势的变化予以高度关注。 ”王泠一表示。

  江浙高利贷现象仅是诱因

  针对江浙一带出现的高利贷现象,王泠一认为,这仅仅是诱因,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实业出口利润薄,加上企业间资金周转慢“地上金融收紧,使得地下金融猖獗。 ”他表示,如果“放水养鱼”,体内循环自然也会畅通。

  “放眼群球市场,各主要经济体基本已经开启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中国市场按兵不动,是由于比较复杂的经济环境及对通胀形势的担忧。但如果国内资金继续偏紧下去,可能重现2009年4季度的状况。 ”作为社科院的“智库”一员,王泠一发出了预警。

  他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建议:“以美国两党为例,虽然经常"吵架",但最近达成一项共识,就是重振高科技制造业。”据美国制造业协会估计,这将使得在2018年前,为高科技行业提供220万个就业机会。而高科技GDP每产出1美元,就能附带产生1.3美元的其它附加值;同样,制造业增加1个岗位,就能给服务业带来1个岗位。

  “在我国,也有这样成功企业的典型,如华为、吉利汽车等,不过,仅浙江中小企业就有36万家,类似的新技术、高科技含量的企业还是太少。 ”王泠一坦言。


上一篇:盘点当前外贸四大问题 下一篇:外贸企业要合力突围
版权所有 2011 东莞市八达进出口有限公司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陈小姐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