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达
产品搜索
文章详细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广交会十年跨越不寻常
发布时间:2011.10.12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广交会十年跨越不寻常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10年来,广交会紧紧抓住中国从区域性开放转为全方位开放、从政策性开放转为制度性开放的契机,实现了华丽转身,从一个综合性展会成长为综合性和专业性兼具的世界级贸易盛会。从“一馆两期”、“两馆两期”到“一馆三期”,从出口到进出口,从做大到做强,广交会从“中国第一展”向“世界第一展”阔步前进。

  励精图治突破“规模瓶颈”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就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几周,广交会恰好迎来第90届庆典。因此,中央要求外贸工作必须适应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情况,大力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当时,展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正困扰着已有45年历史的广交会。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外贸经营许可由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过渡,外贸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外贸企业从2001年的4.4万家增加到2007年的37万家。广大中小企业通过广交会开拓国际市场的愿望日益强烈,展位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

  做强必先做大,做专先要扩容。面对多种经济成分的外贸企业同台竞技、万马奔腾的大经贸格局,广交会积极酝酿分期举办的重大改革。第91届广交会开始按专业分两期举办,由“一馆一期”改为“一馆两期”,展位总数增加到1.57万个,比上届增加近一倍。随着琶洲展馆A区的建成,自2004年第95届起,广交会由“一馆两期”改为“两馆两期”,展位总数扩大到2.75万个。2008年春琶洲展馆B区投入使用,广交会继续按“两馆两期”模式举办,展位总数达到4.2万个。第104届广交会全面移师琶洲新馆,广交会由此进入“一馆三期”的新阶段。

  分期改革使更多优秀企业获得参展和展示机会。到第104届广交会“一馆三期”的办展格局奠定之后,广交会的展览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展位总数达5.5万多个,参展企业2.2万多家。广交会从一个中型展会一举跨入国际大展行列,成为亚洲展览的旗舰,在世界单年展规模上独占鳌头。

  展览规模的瓶颈制约突破后,广交会综合展的地位得到巩固。同时,广交会紧跟国际展览专业化发展趋势,按照国际市场划分商品类别,根据市场需求及采购商的采购习惯将参展商品细分为15大类、50个专业展区。其中27个展区展览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均达到国际大中型专业展览的水平。广交会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综合展和专业展的有机结合。

  从“风向标”到“平衡器”

  广交会如同“风向标”,既反映出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贸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也折射了出口导向型战略带来的某些负面效应。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赶上了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周期,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贸易顺差逐年扩大。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给中国宏观经济的平衡带来了巨大压力,贸易摩擦日益频繁。

  面对外贸日渐失衡的现实,单纯服务于出口的广交会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从第101届起,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首次设立进口展区,邀请海外企业参展。

  从“出口”到“进出口”,一字之差,意味着广交会从单一出口交易平台转变为进口和出口双向交易平台。这是中国外贸发展模式上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体现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贸易平衡的决心。

  进口展区一经设立便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规模从1万平方米扩大至2万平方米,从举办一期到分两期举办,进口展区的专业性和政策导向性逐届增强。首届进口展区共有36个国家和地区的314家企业参展,到2011年春交会,参展企业增至534家,遍布世界53个国家和地区。10年来,美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荷兰、韩国、日本、印度等纷纷组团参展,进口展区累计吸引的海外优质企业达到3955家。进口展区已经成为海外企业拓展中国市场,中国企业采购海外产品的高效贸易平台。

  从量的扩张到质的转变

  质量是展览的生命线。在规模大幅扩容之后,广交会一方面创新招商方式,力邀更多采购商与会;另一方面强化参展企业资质审核,确保准入门槛不降低。

  10年来,虽然历经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局势动荡等严峻考验,但广交会的采购商数量依然持续增长。2001年春第89届广交会到会采购商111886人,此后大致以每年增加1万人的速度平稳增长。到2011年春交会,到会采购商达到207103人,创历史新高。

  在严把参展质量和提升展览档次方面,广交会也做出了探索。展位分配上,第96届开始实行问责制,打破终身制,完善实名制,接受社会监督;第99届按照量化评分和择优安排的原则建立新的统一展位分配标准和原则;第104届实施分三期重大改革之后,广交会在参展资质审核上又增加了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社会责任、信用体系等考核指标。修订企业参展条件,禁止被质检、环保等部门通报的违规违法企业参展,限制低附加值产品参展,努力把广交会打造成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窗口和实践平台。

  “中国创造”助推器

  我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贸易大国地位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同。但不容忽视的是,自主品牌出口仅占我国出口总量的不足10%。由于缺少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中国外贸企业曾在产业链的低端徘徊。

  广交会坚决贯彻“以质取胜”和“品牌战略”,着力扭转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被动局面。2004年第95届首次设立品牌展区。在广交会24个展区的最佳位置,安排2000个展位集中展示海尔、美的、北大方正、雅戈尔、力帆等302家企业的320个品牌。首次设立的品牌展区成为广交会的新亮点。当届320个自主品牌在7%的展位上实现了17%的成交额,参展新品比例接近50%,比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成交价格比同类商品高出10%以上,充分展现了广交会在引导自主出口品牌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此后,广交会品牌展区规模不断扩大,示范效应明显,参展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意识持续增强。到2011年春交会,品牌展位达到10979个,占展位总数的18.99%,品牌展区成交135.7亿美元,占成交总额的三分之一强。在广交会的悉心培育下,永丰源、潮流、贝发、顶新箱包等不甘“为人做嫁衣”的优秀外贸企业,实现从加工到创造,从贴牌到创牌的良性发展。

  广交会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政策导向,第109届广交会产品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PDC)启动运行。通过引入世界范围内优质的设计资源,与广交会汇聚的中国最优秀的出口企业实现“强强联合”,从而提升中国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首次设立的PDC共吸引了来自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38家境外设计机构,54名境外设计师和趋势专家与会。广交会在推动中国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实践中又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历史昭示未来。在开放的环境下,广交会将更好地发挥中国与世界经贸往来的桥梁作用。


上一篇:外贸企业要合力突围 下一篇:人民币升值快 外贸企业很受伤
版权所有 2011 东莞市八达进出口有限公司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陈小姐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丁先生